2025年11月7日,宁夏大学中卫校区书香萦绕、暖意融融。作为宁夏大学博雅书院品牌活动“博雅大讲堂”的又一精彩场次,本期活动特邀宁夏文学艺术院、中卫市文联联合主办,宁夏作家阿舍受邀携“经典的赠予”主题公益讲座而来。中卫市50余名本土作家与书院师生闻讯齐聚,在沉浸式的文学交流中,共同解锁经典作品为创作赋能的深层密码。

作为中国作协会员、宁夏作协副主席、银川市作协主席,阿舍深耕文坛多年,著有《阿娜河畔》《乌孙》等十余部作品。其中《阿娜河畔》斩获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、骏马奖、“2023中国好书”等重磅荣誉,其余作品亦获《民族文学》年度奖等,深厚积淀让这场讲座成为文学爱好者的期待焦点。
讲座中,阿舍老师围绕“文学创作是‘永远在路上、始终在学习’的过程”这一核心主旨,明确指出没有完美的作品,作家需持续突破自身局限,而经典作品“常读常新”的独特魅力,正是作家创作道路上的重要借鉴。随后,她从“结构、题材、细节、地方性”四个实操维度,结合自身创作经历,生动分享了从经典阅读中汲取的创作经验。
在结构维度上,阿舍回忆2015年创作兵团题材长篇时,因担忧难融个人记忆与国家历史,重读《战争与和平》《静静的顿河》,提炼“线性叙事+双线平行”结构。同时,她通过结合刘文飞“俄罗斯文学一百讲”,学习如何在长篇写作中明晰作品人物、搭建框架、把控节奏。
谈及“题材”选择,阿舍老师坦言,作家的题材创作常受生活半径、阅历限制,本质是解决“写什么”的问题,而经典则为“人物塑造”与“时空局限突破”提供了宝贵思路。创作女性题材时,她研读《简爱》《达洛维夫人》等经典,从《达洛维夫人》的意识流写法打破时空,以“一天写一本书”扩充人物格局,借鉴“矛盾复合体”人设,让角色更真实立体,也明确“人物需承载作者认知与审美”的方向。
“细节是作品的血肉”,阿舍强调细节需专业细读。她以《树上的男爵》领悟特殊设定要具意义,借《达洛维夫人》“买花”“玩小刀”等细节,讲解如何定基调、展情感,并提醒需靠持续阅读培养细节敏感度。

针对文学同质化,阿舍指出“地方性”写作要源于内心。创作故乡兵团题材时,她从《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》的“家庭—故土—外部世界”同心圆结构获启发,为兵团题材创作找到“整全呈现经验”的路径,避免碎片化。
讲座尾声,阿舍老师总结道,经典是作家创作的“沉默老师”,阅读经典不仅是学习写作技巧,更重要的是从他人经验中找到自身创作的立足点、出发点与发力点。她坦言,在个人创作历程中,俄苏文学、西方现代文学等多部经典持续为其提供滋养,其随笔集《托尔斯泰的胡子》更是记录了与经典相遇的深刻感悟。

整场讲座内容翔实、案例鲜活,既有对经典文学的深度解读,也有对创作实践的真诚分享。现场师生与本土作家纷纷表示,此次讲座为大家打开了从经典中汲取创作养分的新视角,未来将把所学所悟融入阅读与创作中,不断提升文学素养与创作水平。博雅书院与宁夏文学艺术院、中卫市文联也期待以此次活动为契机,进一步加强文学交流与合作,为推动校地文学事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。